头条创作挑战赛
清朝的文字狱经历了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朝,长达150多年,堪称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浩劫。文字狱作为中国近代落后的根源之一,已经成为今日学者的普遍共识。乾隆帝崇尚功名,挥霍国库,直至他年老时,大清的国运已显衰败,眼看就要崩溃。就在这一关键时刻,乾隆去世,嘉庆继位。嘉庆帝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,在老师朱珪的辅佐下展开了政治改革,暂时稳住了摇摇欲坠的大清帝国的局势,延续了国祚。因功勋卓著,朱珪被封为文正公。
一、朱珪的仕途起步
朱珪的祖籍为浙江萧山,生于雍正九年(1731年),自幼便开始学习儒学,7岁时便开始研读经典。到了1748年,年仅17岁的朱珪在科举中脱颖而出,成为进士。当时的主考官刑部尚书阿克敦在审阅朱珪的试卷后,不禁大加赞赏,称其文章如同“安溪李文贞公”的风范。阿克敦本身是康熙时期著名学者李光地的门生,将一个年轻考生的文章与自己心目中的导师相提并论,足见朱珪才华横溢。
展开剩余84%同一科考试中的另一个知名人物是纪晓岚,纪晓岚自幼便表现出非凡才华,但由于个性骄傲且有意被压制,这一年未能如愿中榜。朱珪考后,得到了当时名臣刘统勋的推荐。刘统勋是山东人,他认为南北文化有很大差异,南方文人的学问较为深厚,而北方文人的水平通常较低,然而当他见到北方出色的朱珪时,颇为震惊,遂向乾隆上奏,称朱珪是“实应昌期而生者”,即如太平盛世才能造就的杰出人物。乾隆听后,感到十分高兴,于是给朱珪批了一个“文好,品端方”的评价,称他不仅学识渊博,品行端正,是一位非常有潜力的人。此后,朱珪被授予庶吉士、翰林编修、侍读学士等职务,正式步入仕途。
二、乾隆的宠臣
朱珪担任的职务多为文秘类职位,虽然并无实权,但凭借其深厚的学识和才情,很快在朝廷中崭露头角。史书对他的评价是,“直吐胸臆,真情至性”,他的写作风格颇具杜甫与韩愈的风范。乾隆帝作为一个崇尚功绩的皇帝,喜欢文人通过华丽的文章来颂扬自己的业绩,朱珪恰好符合这种需求,迅速成为乾隆帝的宠臣。
乾隆帝一生创作了超过四万首诗,日均1.3首,这样的创作速度令李白和杜甫也自愧不如。然而,乾隆的诗词质量如何,并不重要,关键在于皇帝身份的特殊性。朱珪的工作便是为乾隆的诗词写“恭跋”,也就是为这些诗歌撰写颂辞。朱珪的“跋”常常不仅仅停留在对乾隆诗歌内容的评论,而是上升到对时政的赞美、对盛世的歌颂。这种写作风格深得乾隆的喜爱,使得朱珪从年轻时便获得了极高的宠遇。
乾隆帝的宠爱到了什么程度呢?每当他外出旅行,无论是祭拜祖先的皇陵,还是游历江南,他都必须带着朱珪。庆祝太后生日、皇帝生辰以及朝廷的重大典礼,都离不开朱珪的诗文。朱珪自己也曾言:“早以文章结主知”,自认是凭借文章才获得如此宠幸。
三、秘书的崛起
1776年(乾隆四十一年),朱珪获得了“上书房行走”的职位,开始负责陪太子读书。清朝并没有公开的太子继位制度,但乾隆皇帝秘密立储,大家普遍猜测哪位皇子会继承大统。乾隆帝当时指派了奉宽、谢墉和朱珪三人辅导十五皇子颙琰(即后来的嘉庆帝)。由于三人都是乾隆的宠臣,大家看得出,颙琰将成为下一任皇帝。
朱珪也敏锐地捕捉到这一信息,于是开始全身心地教授颙琰儒学,向他灌输理学的核心思想。他教导颙琰要以尧舜禹为榜样,强调“非尧舜之道不敢陈,非诗书之言不敢述”,并告诉他要施行轻徭薄赋、宽厚待民的治国方针。朱珪还特别注重教颙琰节俭、仁爱、亲政以及关心民生等理念,这些思想深深影响了嘉庆帝。登基后,嘉庆帝回忆朱珪的教诲,感叹道:“唐虞三代之言,不特非法弗道,启沃良多”。
1780年,朱珪被外派到福建,在福建期间,他写下了五条训诫,特意赠送给颙琰。这五条训诫包括:养心、敬身、勤业、虚己、致诚。嘉庆帝登基后,仍然牢记这五条训诫,并将其作为座右铭。此外,朱珪与颙琰的关系如父子般深厚,两人通过书信交流了多达139次,涵盖了时政与人生哲理,朱珪在其中起到了导师和父亲般的角色。
四、文字狱的终结
清朝的文字狱历时数百年,从顺治初期起便开始萌芽,最初由于满清入关后的暴行,许多百姓怀念明朝,写下了《变记》一书,记述了明朝志士英勇抗清的事迹,因而引发了清朝的第一次文字狱。进入康熙时期,文字狱愈演愈烈,康熙时期的“《明史》案”便是其中的一例。此案中的南方文人写成的《明史》因揭示了过多的历史真相,遭到了满清当局的打压,许多人因此被杀戮或流放。
雍正时期的文字狱更为严酷,特别是吕留良案。虽然吕留良早已去世,但由于其弟子曾静用吕的学说激起了抗议,最终导致吕留良的遗体被开馆戮尸。乾隆时期,文字狱达到了顶峰,期间发生了130余起文字狱事件。乾隆帝好大喜功,挥霍国库,而清朝内部的腐败和民间的不满逐渐激化,最终爆发了多起民变,最著名的如白莲教起义。
1796年,嘉庆帝继位,开始实施改革。然而,由于乾隆依然控制着实权,改革进程缓慢。直到1799年乾隆帝去世,嘉庆帝终于能亲政,朱珪多年的教诲开始得以实施。嘉庆帝亲政后,首要措施便是停止文字狱,放宽思想控制,命刑部核查所有因文字狱而受连累的人及其后代,释放了所有因言论受害的犯人,并给予他们自由择业的权利,同时恢复科举制度。这些措施为大清帝国注入了新的生气,也使得嘉庆政权成为乾隆晚期的改良者。
文史君说
嘉庆帝时期唯一的一次文字狱事件是洪亮吉大案。洪亮吉自认见证了乾隆晚期和嘉庆初期的世风日下,内心焦虑,于是直言不讳地批评了朝堂上的腐败,并上书指出,嘉庆帝没有继承雍正帝的勤政精神。嘉庆帝愤怒之下发动了文字狱,但最终只是将洪亮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正规炒股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